【沪教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精讲+课件教案
初中语文 | 初中数学 | 初中英语 |
初中物理 | 初中化学 | 初中生物 |
初中道德 | 初中历史 | 初中地理 |
↓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六章 力与运动
第七章 密度与浮力
第八章 压强
第九章 机械与人
第十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基本概念:
1、机械运动: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定义: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假定为静止)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不能是其本身)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定义: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多少。
单位:国际制单位:米/秒 符号:m/s
换算关系:1m/s=3.6km/h
5、直线运动:
①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径是直线运动;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②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6、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m dm ㎝ mm μm nm
换算关系:1km=1000m;
1m= 10 dm = 100㎝ = 103mm= 106μm= 109nm
长度的测量:
工具:刻度尺
观察:量程、分度值、
测量:1、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2、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4、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特殊测量:累积法、化曲为直、化直为曲:
7、时间的单位: 国际制单位:秒(s)
常用单位:小时、 分、 秒、毫秒
h min s ms
换算关系:1h=60min=3600s ( 1s=1000 ms)
8、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 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 ③测量者估读
误差的减小: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 ②改进仪器材料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④设计更合理的测量方案
9、平均速度:
定义:表示物体在通过一段路程中的平均快慢。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计算公式: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基本公式
1、速度公式:v= s/t
变形公式:s=vt t=s/v
2、平均速度公式:v均= s总/t总
基本实验:小车下滑速度变化实验
一、 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1、 实验过程和方法:
⑴猜想与假设:小车在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⑵实验方案:
①原理:v= s/t
②器材: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块、
③步骤:
㈠斜面上用刻度尺将路程分为相等的两段S1和S2,并标记A、B、C ;
㈡金属片放在B点,测出小车从A点滑到B点的时间tB,则t1 = tB ;
㈢金属片放在C点,测出小车从A点滑至C点的时间tC ,则t2 = tC -tB ;
㈣算出S1、S2两段的速度V1、V2 。
基本规律
1、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
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基本概念:
1、声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乐音与噪声:乐音:人们将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噪声: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的声音
2、乐音的特征:
①音色:声音的品质,一般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②响度:声音的强弱,由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共同决定的,物体的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一般用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弱。
③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超声:频率超过20000Hz的声音。
特点:频率高、穿透力强,
应用:B超、消毒、声呐等 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4、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危害:能量高的次声具有很强的破坏力;使人的平衡器官受到破坏;会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基本规律:
1、噪声的防治:
①在声源处减弱,如摩托车消音器。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旁植树。
③在人耳处减弱,如带耳罩。
2、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体也停止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够传声,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空气中传播。
4、声速:v固>v液>v气
v空气:340 m/s
第四章 多彩的光
基本概念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2、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的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日食、月食、影子、激光掘进机、小孔成像、树下的光斑
4、光的传播速度: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3×108 m/s.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的3/4.
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的2/3
5、反射定义: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反射回去的现象。
4、反射分类:
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投射到物体光滑表面,其反射光线仍然平行的反射。
漫反射:一束平行光投射到物体表面后,其反射光线不再平行的反射。
5、折射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现象:池水变浅、海市蜃楼等
6、折射定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
7、光的三基色:红、绿、蓝
8、透镜分类:
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9、眼睛的构造:晶状体=凸透镜 视网膜=光屏
10、看远处晶状体变薄
看近处晶状体变厚
11、近视眼:特点:近视眼看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矫正方法:配戴凹透镜
远视眼:特点:远视眼看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
矫正方法:配戴凸透镜
基本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
1、实验过程和方法:
⑴制定计划:
① 器材:光具座(凸透镜焦距为10cm)
② 步骤:
㈠ 从左至右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点燃蜡烛,调整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㈡ 第一次实验物距u>2f ,定好物距后,移动光屏找烛焰的像,观察光屏,找到清晰的像时,记下像的大小、倒正、虚实及物距、像距。
㈢ 第二次实验物距u=2f ,找到清晰的像时,记下像的大小、倒正、虚实及物距、像距。
㈣ 第三次实验物距f<u<2f,找到清晰的像时,记下像的大小、倒正、虚实及物距、像距。
㈤ 第四次实验物距u=f ,观察有无成像;物距u<f ,从右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左侧的蜡烛。
2、分析与论证:
㈠ 当物距u>2f 时,像距f<v<2f ,则成缩小、倒立、实像;
㈡ 当物距u=2f 时,像距 υ=2f ,则成等大、倒立、实像;
㈢ 当物距f<u<2f, 像距 υ>2f ,则成放大、倒立、实像;
㈣ 当物距 u=f , 不成像;
㈤ 当物距 u<f , 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基本规律
1、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两线分居)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不能倒序
④光路可逆。
2、平面镜成像定律: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成像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4、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通过的色光决定。
5、凸透镜 的成像 规律
物距(u) | 像距(υ) | 成像特征 | 应用 |
u>2f | f<v<2f | 倒立、缩小的实像 | 照相机 |
U=2f | υ=2f | 倒立、等大的实像 | |
F<u<2f | υ>2f | 倒立、放大的实像 | 投影机 |
U=f | 不成像 | ||
U<f | 正立、放大的虚像 | 放大镜 |
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
基本概念
1、质量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kg
常用单位:吨(t)、克(g)、 毫克( mg)
3、天平
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质量测量工具:案秤、台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⑵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5、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kg/m
常用单位g/cm3。
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10-3g/cm3
6、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基本公式
密度公式:ρ=m/V
变形公式:m =ρV , V= m/ρ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基本概念
1、力:
⑴力的产生不能离开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同时成对存在的。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相互的
⑵力的作用效果:
①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的示意图
①确定力的作用点
②画出力的方向
③标出力的大小
5、弹力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弹力的方向跟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6、弹簧测力计:由指针、刻度盘、弹簧组成的
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①了解量程
②明确分度值
③指针是否与零刻度线对齐
④使用前要拉动几下,防止弹簧被卡住
⑤读数时,应让视线垂直刻度盘面
7、 重力(G)定义: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大小:重力与物体的质量之间成正比,其比值为g=9.8N/Kg,
方向:重力总是竖直向下。
8、重心:重力的作用点
9、摩擦力:
方向:与相对运动(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
种类:
(1)静摩擦: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它们之间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两物体之间产生一种阻碍这种运动的力。
(2)动摩擦:
①滑动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外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②滚动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外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滚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基本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基本实验:摩擦力
一、探究与摩擦力大小有关的因素。
1、实验过程和方法:
⑴猜想与假设: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接触面积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⑵实验方案:
①原理:二力平衡的条件
②器材:弹簧测力计 、砝码、长方体木块、长木板
④分析数据:当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 摩擦力越大。
当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 摩擦力越大。
2、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且跟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而跟两物体相接触的面积大小无关,跟滑动的速度也无关。
基本规律
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接触面变粗糙
③变滚动为滑动。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
②接触面变光滑
③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④接触面分离(悬浮列车)
2、稳度的提高:增大支撑面积,降低重心。
第七章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二力平衡的条件:
(1)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2)大小相等;
(3)方向相反;
(4)在同一条直线上。
3.平衡状态:
(1)静止
(2)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且物体所受的合力一定为0 N。
第八章压强
1.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1)压力大小(2)受力面积大小
2.压强的计算公式:
P=F/S
3.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在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4.液体压强的计算:P=ρgh
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5.证实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标准大气压为760mmHg,即1.013×105Pa。
6.大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7.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第九章浮力
1.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是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ρ液gV排。注意: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浸没的深度无关。
3.轮船是利用漂浮的条件F浮=G物来工作的。
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4.求浮力的几种方法:
(1)称重法:F浮=G-F拉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ρ液gV排
(4)漂浮或悬浮法:F浮=G物
第十章 机械与人
1.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2.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 F1L1=F2L2
3.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L1>L2F1<F2 省力费距离;(钢丝钳、撬棒)
(2)费力杠杆:L1<L2F1>F2 费力省距离;(镊子、筷子)
(3)等臂杠杆:L1=L2 F1= F2 不省力、不省距离,能改变力的方向。(天平)
4.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2倍的杠杆,可以省一半的力。
5.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重物,绳子自由端的拉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且物体升高“h”,则绳子自由端移动“s=nh”,其中“n”为绳子的段数。
6.功的两个要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7.功的计算:W=FS=Ps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8.功率的计算:
W=Pt 推导公式:P=Fv
9.机械效率: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斜面的机械效率
η=W有/W总×100%
10.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且运动速度对动能的影响较大。
11.物体由于高度所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12.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弹性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和物体的材料、性质有关。
第十一章从小粒子到大宇宙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热运动:
(1)内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扩散现象说明: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分子之间有间隙。
推荐预习资料
↓
怎么获取配套课件教案习题试卷等资料?
▼
按下面方法扫码回复
▼
免费领取方式
识别二维码关注:班班通教学系统
关注后在公众号最下面发送消息【96】2个数字
即可领取全套资料
识别二维码关注:班班通教学系统
关注后在公众号最下面发送消息【96】2个数字
即可领取全套资料
▼
按下面图示到公众号最下面获取
▼
按下面图示到公众号最下面获取
▼
▼
▼
▼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直接下载
▼
电脑端下载网址
http://jazpan.com/box/74.html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